【文山包種茶】台灣茶的啟迪者

台灣茶葉有著一句話「南烏龍,北包種」,身為台灣特色茶之一的文山包種茶,以清爽自然的花香聞名,說到它,就先來講講背後的歷史故事吧!

 

來講故事

早期台灣產出的茶葉只有烏龍茶一種,不管對內、對外銷都很受歡迎,但在1873年因為世界的不景氣波及,使茶葉滯銷,茶農茶商苦不堪言。

為了生存,茶商將一些茶葉運至福建進行薰花製成花茶,以四兩裝成一包再以毛邊紙包成四邊形,之後蓋上茶名與行號的印章,成為「包種茶」或稱「包茶」。這樣的口味受到國外市場的親賴,自此,包種花茶開始受到重視。不過因為要運到對岸加工使成本及風險都提高不少,遂將茶師請來台灣,直接在台灣製作。

undefined

說到包種茶絕對會提到的兩人就是,王水錦先生與魏靜時先生,他們就是研發出現今包種茶製法的重要人物。接續上面所說的,最早所謂包種茶是指薰花過的茶,也就是香片,但王魏二人研發出了無須經過薰花加工就能散發自然花香的包種茶做法。

而他們倆人的製法不太一樣,王水錦先生是以武夷茶製法製作成的烏龍茶去改良包種茶,茶湯色偏紅,稱「文山式製造法」;而魏靜時的方法則較為新穎,製法是他自創的,茶葉外觀緊實捲曲,茶湯金黃蜜綠、清香宜人,稱為「南港式製造法」,也就是現今台灣文山包種茶的雛形。

當時日本政府發覺至茶的功夫必須要傳承下去以免失傳,因此選擇南港大坑栳寮開設「南港包種茶講習會」,由王魏兩人擔任講師,舉辦製茶與栽種的講習會等推廣活動,成為現代包種茶的基礎,使包種茶產製逐漸擴及文山地區,包括石碇、坪林、新店、木柵...等地,而南港則成為包種茶的發源地。
當時生產的地區 ( 先今新北與台北 ) 在日治時代隸屬於台北州文山郡管轄,而統稱「文山包種茶」,所以並不是現在的台北市文山區而已喔!

 

文山包種茶的製程與特色

文山包種茶屬於部分發酵的青茶中發酵程度較輕的茶,主要的茶樹品種以青心烏龍台茶12號為主,製造過程為:茶菁摘採→日光萎凋→室內萎凋及攪拌→炒菁→揉捻→解塊→乾燥,茶菁原料以對口葉質柔軟、葉肉肥厚色呈淡綠者為佳,避免採過嫩的茶菁使成茶苦澀、香氣不足。

undefined

▲文山包種茶茶乾呈墨綠色。

文山包種茶茶乾外觀墨綠帶油光,條索緊結自然彎曲;沖泡後,茶湯金黃蜜綠;入口甘醇,且帶有優雅的清鮮花香,是特別注重香氣的一種茶類,香氣要清揚,滋味要甘醇活潑!香氣純淨自然,宛如天真無邪的「純真稚子」,或者說是含苞待放的「青春少女」,給人一種愉悅活潑的青春氣息。

包種茶的加工,不論從加工層次或手法來論,它就像呵護情竇初開的少女,極盡溫柔體貼,小心翼翼,一路小心呵護到底。由於輕發酵茶,包種茶大部份成份未氧化,所以風味比一般烏龍茶還要更近似綠茶,滋味介於綠茶與凍頂烏龍茶中間。

undefined

如何沖泡

溫壺 以沸水倒入茶壺、茶海、茶杯等茶具後倒出,沖洗茶具可去除雜味也能使茶具溫度上升使茶葉有較好的舒展。
置茶 茶量約空間3分滿 ( 約6-9公克 ),一個人習慣增或減茶量。
注水 水溫約90°C ,注入後浸泡60秒倒出即可飲用,第三道茶後逐次增加20-30秒的浸泡時間。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